王蜀志先生,四川射洪人士,是憩耳宫采耳传统技艺的先创和发扬者。
民国十一年,王蜀志携家眷安居渝中。因其先天言语有碍,为谋生计,于渝中来龙巷支摊为剃头匠。渝中来龙巷为清代蹇姓官宦修建并命名,巷内多是一些达官富商的宅院或学校。初期,他专营修须理发及耳部清洁。光临者多为巷中商贾人士,长期差旅跋涉而身疲心倦,王蜀志为使其更好的憩息缓神,便专研采耳工艺,并拜中医师长学习耳郭要穴,不经数月已技艺超群并深得顾客赞赏。
来龙巷中有位富商江老,每月均要远出置货数次,他常邀王蜀志定期上府为他采耳按摩。江老说,他远出各地行船居多,长时间的船笛和风号使他耳鸣头晕,只有经王先生细心养护后才能恬适神清。特此,江老特命人制匾一块“憇耳王”以称赞王蜀志的技艺精湛。从此,憩耳王的称号便在来龙巷以及渝中各街巷中人尽相传。
抗战时期的渝中,成为了陪都重庆的中心点。渝中的每一条街道,也成为了具抗战气息的“人文线”。战火硝烟的来龙巷使憩耳王的声迹也渐渐在炮火轰隆中淹寂。待战火驱于平静,王蜀志先生已近暮年,而此时的他已培养了一大批技艺传承人和晚辈接班人。一九五四年,由王老后人承办的一处名叫憩耳宫的民宿商铺在学田湾的小巷兴起,为饱受过炮声喧嚣的人们调养出一片恬静。
八九十年代,重庆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促使人们开始了温饱线以外的生活追求。采耳文化在技艺创承人的发扬下逐渐衍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休闲养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
憩耳宫采耳或深或浅的历史踪影,见证着重庆百余年来深厚文化沉淀的史迹。时至当下,采耳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敬业受业的美德,传承着人们耿直豪迈却又注重生活品质讲究享乐生活方式的执著追求。